地理:
台灣,與中國大陸僅隔一個台灣海峽,四周分別有中國大陸、菲律賓、琉球群島、南濱巴士海峽和東海,形似蕃薯。
台灣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,南北長394公里,相等於30多個香港的大小,4個台北加起來就是一個香港的面積。台灣地勢東高西低,主要為山地、丘陵、盆地、台地、平原,其中山地、丘陵就占了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。山脈由南至北貫穿全台,多為中央山脈,最高的玉山達海拔3952公尺,高峻陡峭。
台灣滿佈了大大小小的河川,長度超過100公里的就有7條,包括濁水溪、高屏溪、淡水河、曾文溪、大甲溪、烏溪、秀姑巒溪等,主要河流有大安溪、北港溪、八掌溪、蘭陽溪、花蓮溪、卑南溪等。湖泊方面,天然的湖泊不多,最大的是日月潭,面積有8平方公里,餘下的以人工所修的埤塘水庫居多,有虎頭埤、曾文水庫、烏山頭水庫、石門水庫等。台灣離島多,包括蘭嶼、小蘭嶼、綠島、小琉球、龜山島、龜卵島、七星岩、棉花嶼、彭佳嶼、花瓶嶼、基隆嶼、和平島、中山仔嶼、桶盤嶼、燭臺嶼、釣魚台列島等等。
氣候:
以嘉義的北回歸線為界,分別南北兩個氣候區,北面是副熱帶季風氣候,南面是會受到黑潮暖流影響的熱帶季風氣候區。夏天,炎熱,雨量多,冬季溫暖;五、六月是梅雨季,六至九月是颱風季,冬天偶有寒流。
台灣的夏天氣溫常處於攝氏27至35度,七月的平均氣溫更有28度。冬季時間短,氣候相對溫暖,一月平均氣溫攝氏14度,不過,合歡山、玉山、雪山地帶仍有機會降雪。
年降雨量平均有2515公厘,會隨著季節、位置、標高不同而變化。東北部全年有雨,基隆更有雨港的美譽,中南部雨季在夏天。
天災:
夏、秋兩季時常有颱風經過,六至九月是颱風造訪季,每年至少被三至五個颱風侵襲。颱風一方面為台灣帶來了充足的水分,同時又害易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。
台灣地處板塊交界,造成地震頻繁,每年超過百餘次的有感地震分屬等閒,災難性的強震約五至十年一次。另一個主要影響台灣的因素是熱帶氣旋,平均每年就有三至四個。強風造成屋舍毀壞,瞬間雨量容易造成豪雨,分佈不均的降雨空和時間又有可能引發水災以及土石流。
寒流方面,偶爾會有大陸冷氣團來襲,氣溫即時降至攝氏0至10度,農漁作物皆受破壞。
資源:
台灣的資源不算十分豐富,只有儲量不多的煤、黃金、銅、硫磺、天然氣、石灰石、大理石和石棉。24%耕種土地,1%長期作物土地,75%是其他用途。
經濟:
台灣奉行資本主義經濟體,雖然說政府主管投資,但只是有限度地干預,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已隨漸私有化,國外引進的投資不斷減少。
過去三十年內平均經濟增長8%,出口為工業化提供了資金保證,台灣的外匯儲備全世界排行第三。
農業在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%下降至現在的2%,高科技產業遂步取代傳統密集型工業。現時世界上大多數的電腦電子零件都產自台灣,因此,台灣可說對世界電子工業以至世界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台灣最主要的經濟命脈便是對外貿易,長久以來的交易夥伴有美國、日本等等。部分貨物會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,也會在泰國、印尼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越南等地投資。台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發展不俗,有五萬多家,上百萬台灣商人及其家眷長期居留大陸。
人口:
台灣人口約有2300萬,每平方公里密度約630人。90%以上都是漢族,如果以移居島上的時間計算,可分為台灣原住民、閩南人、潮州人、客家人、外省人……
台灣人和東南亞國通婚在過去30年愈來愈普遍,有越南、泰國等。台灣原住民,礙於山地阻隔,語言風俗迥異,又可分為泰雅族、阿美族、布農族、卑南族、達悟族、排灣族、魯凱族、邵族、賽夏族、噶瑪蘭族、太魯閣族、撒奇來雅族、賽德克族等。
宗教:
台灣對宗教信仰相當開放,政府承認的宗教就已超過15個,佛教、道教、儒教約占93%,基督教占4.5%,其他2.5%。
教育:
目前台灣有172所大學提供高等教育,每年有14萬名考生參加大學學測,有11萬名考生參加大學指考,學生錄取率達96%。台灣大學的國際排名不算太高,當中有20所排在全世界大學前一千名。截至2011年,政府總預算有22.5%教育經費,約4500億港元。台灣推行12年免費教育。
生態:
台灣生態類型豐富多樣化。氣候、地形、土壤等種種環境因素影響動物和植物的分佈,造就了台灣獨特的生態環境,且有很高的物種歧異度。台灣現有約4000種維管束植物、脊椎動物約800餘種,昆蟲近20000種被記錄。
保護區:
台灣自然生態保護區是台灣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規設保護區,區分有國家公園、自然保留區、野生動物保護區、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、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類型。目前有7個國家公園、19個自然保留區、16個野生動物保護區、30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、9個國有林自然保護區。